企業在規模變大時,總會面臨一個經典難題: 「大象可以跳舞嗎?」
管理學大師路易斯.葛斯納(Louis V. Gerstner Jr.)曾經透過IBM的轉型案例,提出這個著名的問題與答案:
當企業體量變大,就像一隻原本靈活的動物逐漸變成了巨大的大象──雖然體型壯碩,但動作卻日漸遲緩,無法及時適應環境變化。
許多人認為,這是規模變大的必然結果。但真的是這樣嗎?
事實上,「大象跳舞」不只可能,甚至是企業要持續成長所必需的技能。問題的關鍵不在企業的大小,而在於企業內部的管理機制是否能夠跟上快速成長的腳步。
目錄
Toggle一段親身經歷:從10人到近百人的組織變化
筆者曾在一家新創的純電商公司任職。創業初期,公司總共只有10多個人左右,老闆一人同時兼任人事、會計、採購、採購助理;其他同事包括業務、業務助理、設計、倉管等。雖然職能集中,卻因為大家熟悉彼此,協作還算流暢。
不到兩年的時間,因為搭上2010年左右電商剛開始蓬勃發展的熱潮,公司團隊就迅速擴張至近百人,組織角色完整了,人事、會計、採購各有專人,倉庫區也拓展到百坪逐步專業化,銷售的品項也多達上萬個item,甚至還有專職的產品攝影師、供應餐點的廚師和專屬的送貨司機,但也開始出現許多問題,例如:
- 出貨流程沒制度,整度及品質開始下降
- 新進員工不理解公司的文化與做事方式
- 協作靠猜的、溝通靠人情,小團體悄然成形
- 會議多但結論模糊,事情推不動、離職率升高
從外面看,是一家快速發展的品牌;從內部看,是一個被成長速度壓住、來不及補足管理設計的組織。

三大常見管理盲點與實作解法
這樣的狀況並不少見。
當組織快速成長,最常見的誤區就是只顧擴張規模、增加人力、想辦法提升業績,卻沒有同步調整內部的管理機制與作業制度。
問題往往不是人不夠努力,也不是工具不夠先進,而是管理設計沒有跟上成長的節奏。
要讓企業即使變大,依然保有決策效率與執行力,關鍵在於三個面向的制度化設計:流程、協作、決策。
以下整理三個最常見的管理盲點,以及對應的實作解法,協助你在成長過程中穩住核心運作,讓大象也能跳舞。
① 流程沒制度 → 為什麼流程是成長型企業最先要處理的問題?
當公司人數增加後,最大的風險之一就是「每個人有自己的做法」。
在團隊還小的時候,靠默契和經驗勉強可以支撐運作;但人一多,只要缺乏標準流程,問題就會成倍擴大,出錯率上升、品質不穩、責任模糊,進而造成管理崩解。
所以,流程不是為了管人,而是為了讓所有人都知道「怎麼做才對」。
標準化流程,是讓企業保持一致性與可擴展性的第一步。
問題現象:
- 同樣的任務,不同人處理方式不同
- 問題發生後,找不到負責人
- 工作交接依靠「口頭傳授」而非制度落地
✅ 解法:建立流程圖+設定交付產出
🔹 步驟一:挑一個常見流程(例如出貨流程)
業務開單 → 倉管收單 → 揀貨 → 包裝 → 出貨 → 完成
🔹 步驟二:為每個流程節點標註「負責人」與「交付項目」
流程步驟 | 負責人 | 應交付的項目 |
業務開單 | 業務 | 訂單編號、商品明細 |
倉管收單 | 倉儲主管 | 揀貨單 |
揀貨 | 倉儲人員 | 實際商品數量+盤點單 |
包裝 | 倉儲人員 | 已包裝商品+出貨標籤 |
出貨 | 出貨員 | 出貨記錄、簽收單 |
🔹 步驟三:畫成流程圖並公布於內部入口(如EIP或雲端共享)
📌 延伸建議:
- 在新進人員訓練中講解此圖,讓團隊做法一致
- 每季由主管檢視一次流程是否還合理,有無需優化處
② 跨部門協作混亂 → 協作不能靠人情,要靠制度
當部門變多、角色變細,企業最常遇到的現象就是:
事情做不完,但沒人知道該找誰、該從哪裡開始。
協作流程不清楚、責任邊界模糊,常常會讓部門間的合作變成一場「臨時協調」的戰爭。
結果不是效率變高,而是每件事都要靠主管「喬」,久了自然累積誤會、摩擦、甚至形成部門對立。
真正成熟的組織,不靠關係合作,而是靠制度合作。
設計好的橫向協作流程與角色分工,是協作能持續、可複製的關鍵。
問題現象:
- 每次跨部門合作都得重新喬流程
- 窗口不固定,導致溝通混亂、責任不明
- 協作中斷時,沒有人知道進度到哪裡了
✅ 解法:設計固定的協作流程與角色分工
🔹 範例:商品上架活動製作
任務階段 | 部門 | 負責內容 | 產出項目 |
活動企劃發起 | 行銷部 | 活動文案+時程 | 活動簡報、需求列表 |
設計素材產出 | 設計部 | Banner、EDM設計 | 所有視覺素材 |
攝影需求支援 | 攝影人員 | 商品拍攝、剪輯 | 修圖、圖庫 |
官網頁面調整 | 技術部 | 活動頁切版 | 上線頁面+測試報告 |
🔹 協作工具建議:
- 使用 Trello、Notion、Google Sheet 或 EIP系統 建立「專案任務表」
- 設立「協作窗口人員」與「追蹤時程」
- 每週固定10分鐘更新各單位進度,不必開會也能掌握
📌 實務觀察:
- 在電商公司中,最容易斷鏈的是「商品上架流程」與「促銷活動流程」,因為牽涉到文案、設計、攝影、倉管、技術部,每一環節一旦沒定義清楚,就會延誤上線、錯發品項、甚至影響當月營收。
③ 會議越開越多 → 不是決策太難,是決策沒制度
在組織擴張的過程中,「開會」往往會變成大家口中的日常:
每天都在會議,卻常常開完沒有結論、沒有行動,也沒有人追蹤執行。
這樣的情況,不是大家不負責任,而是組織本身缺乏「決策流程」與「會後追蹤」的機制。
決策制度若沒有標準化與角色設定,就會導致「沒人敢決定」、「誰都不動」、「下次再談」。
想讓大象跳舞,就要先讓決策有節奏、有重點、有落地。
從會議結構設計到執行責任追蹤,是讓團隊從「開會文化」轉向「行動文化」的關鍵一步。
問題現象:
- 每週開會討論,但沒人真正執行
- 議題反覆出現,沒人負責追蹤
- 決策過程與會議紀錄未成體系
✅ 解法:設計「標準決策流程」與「會後追蹤表」
🔹 決策流程範例(以新品上架為例)
階段 | 負責角色 | 執行內容 | 應產出文件 |
提案 | 商品開發 | 新品提案簡報 | 商品說明PPT |
初審 | 行銷+業務 | 可行性評估 | 銷售預估、毛利分析 |
拍板 | 老闆/主管 | 上市與否決定 | 核准紀錄 |
任務分派 | 各部門 | 分工執行 | 任務追蹤表 |
🔹 決策會議架構建議:
- 開場說明:目的與議題範圍
- 報告與討論:資料+選項列出
- 結論與分工:誰做什麼?什麼時候完成?
- 會後24小時內出紀錄表、追蹤時程
決策項目 | 結論 | 負責人 | 完成期限 | 追蹤人 |
上架商品A | 預計5/10上架 | 行銷部 | 5/8 | 商品PM |
總結:成長是一場管理壓力測試,制度才是穩定解方
當你發現公司人越來越多,卻越來越混亂,不要急著怪人,也不要先導入更多工具,請先問:
- 我們的流程,有明確定義嗎?
- 我們的部門合作,有制度支持嗎?
- 我們的決策,有紀錄與追蹤嗎?
成長中的企業最怕的,不是犯錯,而是沒有機制去預防錯誤、修正錯誤、累積經驗。
這一切的開始,都是從流程、協作、決策制度化開始。
企業規模的成長,往往會給管理設計帶來巨大的壓力測試。回到一開始我們談到的問題:「大象真的能跳舞嗎?」
IBM當年的轉型證明了一點:只要管理制度與流程設計能跟上腳步,即使是再龐大的企業,也能重新找回創業初期的靈活與敏捷。
無論你的公司目前規模是數十人還是數百人,「變大」本身並不可怕,真正可怕的是組織變大後,卻仍使用舊的管理方式去應對新的挑戰。
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公司成為一隻能「靈活跳舞的大象」,現在就是重新檢視並升級你的流程設計、跨部門協作與決策制度的最好時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