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通大師|ERP、POS及系統整合解決方案的專家|宣揚電腦

公司變大,決策變慢?你以為是規模問題,其實是管理沒跟上

企業在規模變大時,總會面臨一個經典難題: 「大象可以跳舞嗎?」

管理學大師路易斯.葛斯納(Louis V. Gerstner Jr.)曾經透過IBM的轉型案例,提出這個著名的問題與答案:
當企業體量變大,就像一隻原本靈活的動物逐漸變成了巨大的大象──雖然體型壯碩,但動作卻日漸遲緩,無法及時適應環境變化。

許多人認為,這是規模變大的必然結果。但真的是這樣嗎?

事實上,「大象跳舞」不只可能,甚至是企業要持續成長所必需的技能。問題的關鍵不在企業的大小,而在於企業內部的管理機制是否能夠跟上快速成長的腳步。

一段親身經歷:從10人到近百人的組織變化

筆者曾在一家新創的純電商公司任職。創業初期,公司總共只有10多個人左右,老闆一人同時兼任人事、會計、採購、採購助理;其他同事包括業務、業務助理、設計、倉管等。雖然職能集中,卻因為大家熟悉彼此,協作還算流暢。

不到兩年的時間,因為搭上2010年左右電商剛開始蓬勃發展的熱潮,公司團隊就迅速擴張至近百人,組織角色完整了,人事、會計、採購各有專人,倉庫區也拓展到百坪逐步專業化,銷售的品項也多達上萬個item,甚至還有專職的產品攝影師、供應餐點的廚師和專屬的送貨司機,但也開始出現許多問題,例如:

  • 出貨流程沒制度,整度及品質開始下降
  • 新進員工不理解公司的文化與做事方式
  • 協作靠猜的、溝通靠人情,小團體悄然成形
  • 會議多但結論模糊,事情推不動、離職率升高

從外面看,是一家快速發展的品牌;從內部看,是一個被成長速度壓住、來不及補足管理設計的組織

三大常見管理盲點與實作解法

這樣的狀況並不少見。
當組織快速成長,最常見的誤區就是只顧擴張規模、增加人力、想辦法提升業績,卻沒有同步調整內部的管理機制與作業制度。
問題往往不是人不夠努力,也不是工具不夠先進,而是管理設計沒有跟上成長的節奏。

要讓企業即使變大,依然保有決策效率與執行力,關鍵在於三個面向的制度化設計:流程、協作、決策。
以下整理三個最常見的管理盲點,以及對應的實作解法,協助你在成長過程中穩住核心運作,讓大象也能跳舞。

① 流程沒制度 → 為什麼流程是成長型企業最先要處理的問題?

當公司人數增加後,最大的風險之一就是「每個人有自己的做法」。
在團隊還小的時候,靠默契和經驗勉強可以支撐運作;但人一多,只要缺乏標準流程,問題就會成倍擴大,出錯率上升、品質不穩、責任模糊,進而造成管理崩解。

所以,流程不是為了管人,而是為了讓所有人都知道「怎麼做才對」。
標準化流程,是讓企業保持一致性與可擴展性的第一步。

問題現象:

  • 同樣的任務,不同人處理方式不同
  • 問題發生後,找不到負責人
  • 工作交接依靠「口頭傳授」而非制度落地

✅ 解法:建立流程圖+設定交付產出

🔹 步驟一:挑一個常見流程(例如出貨流程)

業務開單 → 倉管收單 → 揀貨 → 包裝 → 出貨 → 完成

🔹 步驟二:為每個流程節點標註「負責人」與「交付項目」

流程步驟負責人應交付的項目
業務開單業務訂單編號、商品明細
倉管收單倉儲主管揀貨單
揀貨倉儲人員實際商品數量+盤點單
包裝倉儲人員已包裝商品+出貨標籤
出貨出貨員出貨記錄、簽收單

🔹 步驟三:畫成流程圖並公布於內部入口(如EIP或雲端共享)

📌 延伸建議:

  • 在新進人員訓練中講解此圖,讓團隊做法一致
  • 每季由主管檢視一次流程是否還合理,有無需優化處

② 跨部門協作混亂 → 協作不能靠人情,要靠制度

當部門變多、角色變細,企業最常遇到的現象就是:
事情做不完,但沒人知道該找誰、該從哪裡開始。

協作流程不清楚、責任邊界模糊,常常會讓部門間的合作變成一場「臨時協調」的戰爭。
結果不是效率變高,而是每件事都要靠主管「喬」,久了自然累積誤會、摩擦、甚至形成部門對立。

真正成熟的組織,不靠關係合作,而是靠制度合作。
設計好的橫向協作流程與角色分工,是協作能持續、可複製的關鍵。

問題現象:

  • 每次跨部門合作都得重新喬流程
  • 窗口不固定,導致溝通混亂、責任不明
  • 協作中斷時,沒有人知道進度到哪裡了

✅ 解法:設計固定的協作流程與角色分工

🔹 範例:商品上架活動製作

任務階段部門負責內容產出項目
活動企劃發起行銷部活動文案+時程活動簡報、需求列表
設計素材產出設計部Banner、EDM設計所有視覺素材
攝影需求支援攝影人員商品拍攝、剪輯修圖、圖庫
官網頁面調整技術部活動頁切版上線頁面+測試報告

🔹 協作工具建議:

  • 使用 Trello、Notion、Google Sheet 或 EIP系統 建立「專案任務表」
  • 設立「協作窗口人員」與「追蹤時程」
  • 每週固定10分鐘更新各單位進度,不必開會也能掌握

📌 實務觀察:

  • 在電商公司中,最容易斷鏈的是「商品上架流程」與「促銷活動流程」,因為牽涉到文案、設計、攝影、倉管、技術部,每一環節一旦沒定義清楚,就會延誤上線、錯發品項、甚至影響當月營收。

③ 會議越開越多 → 不是決策太難,是決策沒制度

在組織擴張的過程中,「開會」往往會變成大家口中的日常:
每天都在會議,卻常常開完沒有結論、沒有行動,也沒有人追蹤執行。

這樣的情況,不是大家不負責任,而是組織本身缺乏「決策流程」與「會後追蹤」的機制
決策制度若沒有標準化與角色設定,就會導致「沒人敢決定」、「誰都不動」、「下次再談」。

想讓大象跳舞,就要先讓決策有節奏、有重點、有落地
從會議結構設計到執行責任追蹤,是讓團隊從「開會文化」轉向「行動文化」的關鍵一步。

問題現象:

  • 每週開會討論,但沒人真正執行
  • 議題反覆出現,沒人負責追蹤
  • 決策過程與會議紀錄未成體系

✅ 解法:設計「標準決策流程」與「會後追蹤表」

🔹 決策流程範例(以新品上架為例)

階段負責角色執行內容應產出文件
提案商品開發新品提案簡報商品說明PPT
初審行銷+業務可行性評估銷售預估、毛利分析
拍板老闆/主管上市與否決定核准紀錄
任務分派各部門分工執行任務追蹤表

🔹 決策會議架構建議:

  1. 開場說明:目的與議題範圍
  2. 報告與討論:資料+選項列出
  3. 結論與分工:誰做什麼?什麼時候完成?
  4. 會後24小時內出紀錄表、追蹤時程
決策項目結論負責人完成期限追蹤人
上架商品A預計5/10上架行銷部5/8商品PM

總結:成長是一場管理壓力測試,制度才是穩定解方

當你發現公司人越來越多,卻越來越混亂,不要急著怪人,也不要先導入更多工具,請先問:

  • 我們的流程,有明確定義嗎?
  • 我們的部門合作,有制度支持嗎?
  • 我們的決策,有紀錄與追蹤嗎?

成長中的企業最怕的,不是犯錯,而是沒有機制去預防錯誤、修正錯誤、累積經驗。
這一切的開始,都是從流程、協作、決策制度化開始。

企業規模的成長,往往會給管理設計帶來巨大的壓力測試。回到一開始我們談到的問題:「大象真的能跳舞嗎?」

IBM當年的轉型證明了一點:只要管理制度與流程設計能跟上腳步,即使是再龐大的企業,也能重新找回創業初期的靈活與敏捷。

無論你的公司目前規模是數十人還是數百人,「變大」本身並不可怕,真正可怕的是組織變大後,卻仍使用舊的管理方式去應對新的挑戰。

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公司成為一隻能「靈活跳舞的大象」,現在就是重新檢視並升級你的流程設計、跨部門協作與決策制度的最好時機。

你可能也想看這些文章...

3分鐘搞懂!POS 和 ERP 有什麼不同?

POS 和 ERP 常常被拿來比較、甚至混為一談,但這兩套系統其實根本不在同一個層級。一個是為了讓你「把貨賣出去,把錢收進來」、一個是讓你「搞懂有多少貨?錢跑去哪?」。
如果你還在想:「我有 POS,還需要 ERP 嗎?」或者根本不確定差在哪,這篇文章會用最簡單的方式,帶你一次搞懂 POS 和 ERP 的本質差別,幫你釐清系統怎麼選、怎麼搭才合理。

2025 雲端 ERP 推薦清單|功能、價格、適用產業一表看懂

這篇文章整理了 2025 年五大主流雲端 ERP 推薦清單,從功能、價格、適用產業到擴充能力一次比較,協助中小企業快速縮小選擇範圍。內容說明雲端 ERP 的核心價值、選型前的三大關鍵思考,並依品牌特性提供實際選擇建議,幫助企業從救火式管理走向制度化營運,為未來擴張做好系統基礎。

new2POS全新UI,更直覺、更流暢

零售與餐飲業的日常營運中,POS系統是不可或缺的工具。而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,POS的使用者介面(UI)也需要不斷優化,以提供更順暢的操作體驗。2025年,new2POS全新UI正式登場!這次的改版不只是換上新外觀,而是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,讓

餐飲POS推薦指南:從營運痛點到品牌系統力一次搞懂

老闆不是不努力,而是沒系統力 當你走進一間忙碌的餐飲店,看到老闆在前場後場間穿梭、點餐收銀外帶都一手包,可能會覺得他非常拼命。但真正讓這些老闆疲於奔命的,往往不是人力不夠、流程不清,而是「資訊無法整合,系統撐不起來」。訂單、出單、庫存、報表

換POS系統會不會資料不見?3步驟教你無痛轉換

許多店家不敢換POS系統,是因為害怕資料遺失、流程中斷。其實只要掌握三步驟:一、盤點與整理現有資料,二、選擇支援轉換且有顧問協助的系統,三、分段導入與安排訓練,就能無痛轉換、穩定上線。轉系統不是風險,而是重建營運流程、邁向成長的關鍵契機。

從買完就走到還想再來:會員系統該有的五個留客功能

很多老闆都有一樣的疑問:「我有會員系統啊,怎麼回頭客還是這麼少?」或者:「明明每次辦促銷活動都有人來開會員卡,結果這些會員好像都沒有再來第二次。」 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,其實很正常。因為「會員制度」如果只是辦卡、集點、偶爾送個優惠券,那真的很

以經營管理為核心的全通路ERP系統(OMO)

在新零售的時代,已經沒有所謂的通路界線,消費者是中心,每個消費者的接觸點體驗要是一致的。要讓消費者體驗一致,必須讓消費者的每一個行為可以被追蹤和網羅,並且可以回歸到營運決策,讓企業及時修正經營的方向。現在,大家人手一機,所以跟顧客互動、對話

比價格更重要的,是跟得上你成長的系統

在協助企業評估資訊系統的過程中,我們經常遇到一種熟悉的場景: 營運穩定成長,訂單量年年攀升,出貨作業看似順利,但實際上,現場卻長期處在高張力狀態。人手越請越多,效率卻始終無法明顯提升;庫存週轉變慢,庫存比率與重工率反而不斷升高。 這是一家經

會員經營怎麼做?用 CRM 提升顧客回購率的完整攻略

CRM 不是單純的會員打折工具,而是一套幫助商家 記錄顧客互動、分群經營、主動再行銷 的系統。它能從顧客第一次消費開始,透過完整資料蒐集、狀態分群與互動流程,逐步推動顧客從陌生 → 回購 → 熟客 → 忠誠推廣者。即便是小型零售與餐飲店,也能透過與 POS 串接、分群推播、LINE/Email 整合,落地應用 CRM。關鍵操作包含三步:① 收集顧客資料,② 設定分群與再行銷規則,③ 建立可複製的互動流程。最終目標是讓顧客留下、回來、願意推薦,累積長期的品牌資產。

精準行銷,顧客購買歷史可以怎麼用?

隨著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蓬勃發展,企業取得顧客購買歷史數據已非難事,然而如何將這些資料轉化為有價值的行銷洞察,並有效應用於實際操作,才是企業真正的挑戰所在。精準行銷的核心,在於透過顧客過去的消費行為,準確預測未來需求,提供客製化的行銷體驗,進